§ 何謂骨質疏鬆:
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質疏鬆為一種全身骨骼疾病,其特徵包括骨量減少、骨組織的顯微結構變差造成骨骼脆弱及骨折危險性增高。人體骨骼的骨質會隨著年齡而增加,約 20~30 歲會達最高峰,之後骨質逐漸減少(尤其女性停經後骨質會快速減少),若骨質流失過多,使原本緊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,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,就是所謂的「骨質疏鬆症」。而骨質疏鬆易發生的部位為脊椎骨、手腕關節及髖骨。

圖一、骨質密度於30歲後隨時間流失 (圖片來源: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)

 

§ 診斷:
1. 臨床實務上,一旦發生脆弱性骨折 (低創傷性骨折) 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。
2. 依據骨密度 T 值(T-score) 來判定。當 T 值≧-1.0 時為正常骨量。

    T 值介於 -1.0 ~ -2.5 之間為骨質缺乏,稱為低骨量或低骨密);當 T 值≦-2.5 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;當合併骨折時可則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。
3. 任一節脊椎椎體高度變形超過 20% 時,即使骨密度 T 值大於-2.5 也診斷為骨質疏鬆症。

圖二、骨質疏鬆示意圖 (圖片來源:安泰醫療社團法人 安泰醫院 健康管理中心)

 

 § 成因:
1. 原發性骨質疏鬆
• 老年性骨質疏鬆:人體老化使造骨細胞功能衰退,造成骨質流失。多見於70歲以上長者
 停經後骨質疏鬆:女性停經後體內雌激素急遽減少,使得蝕骨細胞活性增大、造骨細胞作用減少,導致骨量流失。
2. 續發性骨質疏鬆
• 生活及飲食習慣不良鈣質攝取不足、咖啡成癮、少日曬、缺乏運動、抽菸及酗酒等。
• 內分泌失調:甲狀腺及副甲狀腺亢進、腎上腺皮質過高等。
• 疾病:發炎性腸道疾病、類風溼性關節炎、糖尿病及中風等。
• 藥物: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

 

 § 症狀:
1. 腰酸背痛。
2. 骨折,常見部位為髖骨、脊椎及手腕的骨折。
3. 脊椎或關節變形。
4. 身高變矮駝背

 

 § 預防:
1. 增加鈣質攝取,多食用牛奶 (乳製品)、豆類(豆製品)、黑芝麻、深綠色蔬菜、堅果類及小魚乾等高鈣食物。
2. 飲食中補充維生素 D,並適度地日曬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 D。
3. 適當且持續地運動,負重運動 (如慢跑、騎單車、健行及體操等) 能增加骨質,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。
4. 預防跌倒,跌倒易造成骨折。
5. 改善不良生活習慣,飲酒過量及抽菸皆會導致骨質密度降低,增加骨折風險。


 § 治療:
依照醫囑服用骨鬆藥物
1. 抗骨質流失藥物:雙磷酸鹽類藥物、雌激素受體調節劑、賀爾蒙補充劑、單株抗體。
2. 促骨質生成藥物:副甲狀腺藥物。

 

§ 參考資料來源: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 2013.07 版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慢性病防治組 骨質疏鬆主題文章 2018.06.19 修改版
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 骨質疏鬆衛教 2010.03.26 版
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2017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 2017.05 版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瑞士藥廠 的頭像
    瑞士藥廠

    瑞士藥廠swisspharm的部落格

    瑞士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