§ 失智症:
為不正常的老化現象,其非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,除了記憶力減退,還會導致認知功能 (如:語言能力、判斷力、思考能力及注意力等) 障礙,並產生干擾行為、幻覺或妄想等症狀,進而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,且日常生活功能逐漸退化。
§ 分類:
1. 退化性失智症:大部分患者為此類型,又以下列三者最為常見。
▲阿茲海默症:
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,為神經性退化疾病且具不可逆性,記憶力衰退是最明顯的早期病徵,具有兩種以上的認知功能障礙(如:對時間、地點及人物的辨識出問題),患者的海馬迴是主要受到侵犯的部位,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班沉積與神經糾結。臨床病程約8至10年。
圖一、大腦海馬迴位置(圖片來源:新北市政府 失智關懷手冊)
▲路易氏體失智症:
第二常見退化性失智症,除認知功能障礙外,患者伴隨手抖、身體僵硬、走路不穩、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,並有較明顯的精神症狀(如:情緒不穩、易猜疑、幻覺、妄想等),常好發於70歲以上老齡者。
▲額顳葉型失智症:
早期病徵為人格變化及上喪失行為控制能力,常出現不合理的言行舉止,或有語言障礙、表達困難等現象。腦部障礙主要為額葉及顳葉受到侵害,好發於50歲以上者。
圖二、大腦腦葉圖(圖片來源:新北市政府 失智關懷手冊)
▲其他疾病所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:
巴金森氏症、亨汀頓氏症等。
2. 血管性失智症:第二常見失智症類型,因慢性腦血管病變或腦中風使腦部血液循環不佳,導致腦細胞壞死造成智力衰退。其特徵為情緒不穩、人格改變、步履障礙易失足倒、尿失禁、吞嚥困難、反應遲鈍等,此類型的認知能力會呈階梯式漸漸衰退。中風後存活者約有5%罹患此類失智症。
3. 混合型失智症:存在兩種或以上病因,最常見為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。
4. 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:由特定可逆性病因造成,經治療後可能有機會恢復。
▲營養失調:缺乏葉酸、維生素B12、 B1、B2、B6等營養素。
▲代謝異常:體內電解質失衡、甲狀腺亢進、肝腎功能異常等。
▲顱內病灶:腦部創傷、腦部腫瘤、硬腦膜、顱內血腫及常壓性水腦症等。
▲中樞神經系統感染:梅毒、愛滋病等感染。
▲中毒:藥物、酗酒、重金屬等。
§ 病程及症狀:
失智症的病程分別為輕度知能障礙、輕度失智症(初期)、中度失智症(中期)及重度失智症(晚期)。
1. 輕度知能障礙:為正常老化至出現失智徵狀前的過渡時期。臨床上每年約有10~15%會發展為失智症,對於簡易之日常生活並無影響。
2. 輕度失智症(初期):主要為短期記憶衰退,仍保有長期記憶,經常被忽略而延誤就診。可能出現的症狀為常忘記東西放哪、容易忘記講過的話、個性變得猶豫不決、語言表達不流暢、焦躁不安、缺乏精神活力、重複動作、判斷能力減退、無法入眠等。輕度階段可能維持數月至數年不等。
3. 中度失智症(中期):對於日常生活瑣事的處理變得困難,對於辨識人物、區分時間及認識環境等能力下降,有明顯的生活能力退化現象。可能出現的症狀為重複問同樣問題、做重複的事、買重複的物品、說話字句變少、語言表達不連貫缺乏邏輯、精神問題狀況變多、吵著要回家、激動行為、無法情緒控制、搞不清方向、缺乏判斷理解力,且個人清潔衛生需他人協助(如:忘記洗臉刷牙、衣著不整)等。
4. 重度失智症(晚期):已嚴重喪失記憶,腦部神經嚴重損壞,僅存零星片段記憶,生活需仰賴他人協助。可能出現的症狀為語言能力下降無法與人溝通(包括聽不懂他人說話、無法表達感受及需求)、肢體僵硬、大小便失禁、無法自行外出、無法獨立生活。
§ 預防:
1.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:
· 維持規律運動。
· 多思考、多動腦(如:益智遊戲或數獨)、多閱讀。
· 均衡飲食,可採地中海飲食,多吃蔬果、堅果及魚類,攝取不飽和脂肪。
· 維持適當健康體重。
· 多社會參與、人際互動。
2. 遠離失智危險因子:
· 遠離憂鬱。
· 不抽菸。
· 預防三高。
· 避免頭部外傷。
§ 治療:
目前失智症藥物只能使患者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病程進展,無法讓受損的腦神經恢復。在治療方面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:
1. 藥物治療(依照醫囑給予治療):
· 退化性失智症:根據患者症狀,使用膽鹼酶抑制劑、NMDA受體拮抗劑、抗精神病藥物、抗憂鬱劑、抗焦慮劑等給予治療。
· 血管性失智症:主要控制血管危險因子,如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及抗血栓之治療,降低腦部進一步受損。
· 其他因素造成失智症:診斷出可逆性病因,針對病因給予治療。如補充營養素葉酸、B12或藥物治療甲狀腺功能等。
2. 非藥物治療:
· 懷舊治療:藉由回憶過去事物或人生經歷來增進患者語言表達、人際互動及改善情緒。
· 音樂治療:運用音樂來改善患者情緒、增加溝通,並藉由使用簡單樂器,提供患者正向刺激。
· 藝術治療:應用美術教材、繪畫、拼貼等與患者互動,提供感官刺激、人際溝通及自我表達。
· 認知訓練:使用輔助教具、日常器具或自製器材,設計認知活動,協助失智患者多動腦,延緩腦部退化。
§ 參考資料來源: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失智症衛教及資源手冊 2016.10版
台灣失智症協會 認識失智症 2019.03更新版
新光醫院 失智症護理指導手冊 2015.07四修版
新北市政府 失智症關懷手冊2016.09版